平定进士在各地任职,往往不辞劳苦,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观察社会,了解民生,这些都会成为他们施政的措施、上奏的内容、诗作的素材。有些时候,他们遇到当地的名胜古迹,往往会触景生情,赋诗作词,纵论古今,给名胜古迹锦上添花。
在甘肃成县的杜甫草堂,有一块明代嘉靖二年癸未科平定进士白镒的诗碑,诗名为《过杜子祠》:
对县南山秀出岐,
少陵遗迹启生祠。
豪吟悯世忧时志,
晚景怀乡去乱思。
大雅删馀高独步,
盛唐变后妙难窥。
诗家门户知多少,
神圣无俦总是师。
嘉靖丁酉仲冬六日,赐进士奉政大夫陕西按察司分巡陇右道佥事、前南京刑部郎中太原白镒书。
甘肃成县有杜甫草堂,又称杜少陵祠、杜公祠、子美草堂等,坐落在甘肃成县城东南的飞龙峡口。是纪念杜甫流寓成县的祠堂式建筑,是国内现存37处“草堂”中历史最久的一座。唐代乾元二年(759年)七月,四十八岁的杜甫弃官度陇赴秦州,十月,举家南迁至同谷(今甘肃成县),在同谷居不逾月又取道入蜀。杜甫流寓同谷时曾在飞龙峡口结茅以居。乾隆版《成县新志》卷三载:“子美草堂,在飞龙峡口,山带水环,霞飞雾落,清丽可人。唐乾元中,子美避难居此,作草亭,有《同谷七歌》及《凤凰台》诸诗,后人感其高风,即其址祠祀之”。
白镒中式进士后,任束鹿县知县,历任五年,被祀名宦祠,说明其在束鹿期间,政绩显著,乡民怀念。后历任南京刑部郎中、陕西按察司佥事分巡陇右道。在陇右时的嘉靖十六年(1537年),白镒路经杜甫草堂,触景生情,便题诗一首。白镒的诗巧妙地概括了杜甫、杜子祠、唐朝的兴衰,被收录进《阶州直隶州续志》中。白镒与杜甫,都是官场出身,又都有文人气息,在草堂“相遇”,难免相怜。说到白镒的文人气息,乾隆版《平定州志》记载:“白镒,居州之白泉乡,精核六经,淹贯百氏,手不释卷。后按部分陕,著作尤多。谢政归,闭户读书,老而不倦。曰:舍此无以为乐。日与郡诸生讲学课文,一时英才多出门下。”你看白镒和杜甫是不是有点相似呢?
明代正德十六年辛巳科进士郗元洪,曾任河南按察司佥事分巡河北道,在此期间,曾作《登月山寺和石刻纪游诗》二首。是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九月,河南参政林豫、河南提学副使唐符公干后归道河北道,被好友郗元洪邀游月山寺并各赋七律诗两首,其诗韵律、内容有规定,属于限韵诗,首联第一句落山字,第二句落攀字;颔联落间字,颈联落还字,尾联落阑字。郗元洪的第一首诗为:
性癖年来益爱山,
藤萝曲磴费追攀。
须臾身世云霄上,
俯仰乾坤指顾间。
笑抚孤松经岁久,
坐看群鸟倦飞还。
崔嵬宝阁聊登赏,
无限风光属倚阑。
次年三月三人再游月山,酒酣各诵旧作,由唐符挥毫书之并刻碑纪念。此时郗元洪已升任陕西布政使右参议,由主变客。
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进士李念,与其弟李愈是同科进士。先后任钱塘县知县、礼科右给事中、刑科给事中、归德府知府等。李念“身居禁闱心念民隐”,除了曾向皇帝陈述六条利民方略施行外,还曾将当时社会现状写入诗行,如《打麦词》《养蚕词》等反映社会底层现状的诗作。《打麦词》这样写道:
农家求饱常受饥,
日长无食暑雨时。
八月莈禾亟种麦,
乳下孙多亲头白。
每日烧香望春雨,
全指今年着短裤,
风热皮破收上场,
趁晴打晒举家忙。
亟呼丁男扫单屋,
城中有人来此宿,
官家开仓富家仆,
沿村买鸡还借谷,
宁且不衣与不食,
回头语妻莫要哭。
《打麦词》通过对农民生存环境、劳动场面和心理的描写,充分反映了农家生计的艰辛,展现了耕者种粮却无食无衣,并且还要被迫售粮的情形,形成强烈对比,流露出强烈的恤民情怀及对不合理现实的无奈。《打麦词》《养蚕词》是典型的农事诗,李念用平易爽朗、通俗易懂的文字,描绘农业生产,兼及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活情状,诗中浓厚的农业本色、社会现状,在文学与农学、官与民的跨界对话中,显示出超凡脱俗的审美价值和真情实感的现实意义。在明代那样的集权体制里,能出现这样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实在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