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活跃在盂县境内的八路军晋察冀边区二分区十九团刘桂云团长的事迹,一直在王沟村流传。
刘桂云,1911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新叶村一个贫寒家庭。1929年,18岁的刘桂云当上了村里的少先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红军,当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全家7口人,6人惨遭国民党杀害。后来,他参加红军先遣队北上长征到达陕北。他历经班、排、连、营干部,屡立战功,曾受到表彰。
从1941年始任十九团团长,他指挥了盂县境内的东麻河驿、四楞山和黑石窑等战斗,威震晋盂大地。
刘桂云团长是1943年10月10日牺牲的。10天前的10月1日,他带着重病,躺在担架上指挥了在黑石窑村的伏击战,全歼了40多名当时已经准备要回国的罪行累累的日本老兵,并营救出被押的4名抗日干部,受到军区的嘉奖。就在这次战斗第十天,刘团长在距此不远的炭窑堙牺牲了。
那天是农历九月十二,已是晚秋时节,村里人正忙于打场。这天,十九团的一个营奉命从位于长治一带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领回一大批武器弹药,刘桂云可能是在中途迎接他们归来。中午,他们路经麻地掌村,村民们正热情招待他们吃油糕。突然,他们被从县城、上社、西烟三个据点的数百名鬼子、伪军包围了、敌情严重且紧急,刘桂云立即带领一个排阻击敌人,命令大部队带着武器等,迅速突围转移,送回位于徐峪沟的十九团的弹药库。部队刚撤至距麻地掌村五里远的炭窑堙,鬼子已经追上来了。刘桂云他们在一个山峁上顶住敌人,大部队每人背两支枪及弹药,沿王村方向下撤,并将难以带走的重武器和炮弹埋藏在南面的山坡上。在护送武器的大部队冲出包围后,经下王村,再翻越村东山向小独头方向迅速撤退。为确保他们的安全转移,刘桂云及警卫排的战士们,依托有利地形,打退了鬼子兵的多次进攻。据下王村人传说,战斗异常激烈。敌人多次冲击不能突破我方防线,便集中所有迫击炮猛轰。一阵连续的爆炸声后,刘桂云和十多名战士牺牲了,剩余的一部分战士边打边撤退,把敌人引走了。大部队把从八路军总部领回来的武器安全地送到了根据地。
当天晚上,下王村、麻地掌村民兵根据区委会的指示,连夜上山打扫战场,组织营救。当时,刘桂云和一个高个子机枪手,倒在一挺重机枪旁。这位18岁参加革命,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八路军出色的指挥员,牺牲时年仅32岁。当时,麻地掌村民兵将刘桂云遗体用担架抬到里独头村秘密安葬。其他十多具战士的遗体,由下王村民兵安葬在村边瓦窑坡上边的大核桃树下。
1944年,盂县县委在里独头村旋坡的烈士陵园,为刘桂云烈士新建了墓丘和纪念石碑。1953年,刘桂云的遗骸又被移葬于石家庄市华北革命烈士陵园。尽管刘桂云不在盂县了,但每年清明节,里独头村附近的村民和全县一些学校师生都要到烈士墓前扫墓祭祀,用烈士的事迹教育后代,使他们铭记烈士英名,继承烈士遗志,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努力奋斗。 (崔亮云、李爱锁整理)
|